【檳城】《相機博物館》看盡相機的前世今生,攝影玩家朝拜聖殿 (35)

IMG_0341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攝影器材發展至今約200年,還記得20年前攝影算是一種不便宜的活動

每張照片的成本很高,絕對不會輕易觸動指間的快門,通常精心策劃後才會留下影像

自己從出生到年少輕狂的屁孩時代,記錄的影像不到100張

拜數位科技所賜,這幾年四處旅遊的照片,光是上傳 Google map 就達上萬張

電腦內更累積超過10萬張影像

  

IMG_0359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相機的起源是輔助繪畫,當時為了繪製更精準的圖畫

1655年德國神父就設計一個木箱子,將影像投射在玻璃上,上面放上半透明的描圖紙繪製影像

 

IMG_0417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直到1827年發現的感光原料,才成為真正記錄影像的設備

不過一張影像要曝光8小時才能成像,使用上不算太便利,而且影像相當模糊

 

IMG_0333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直到1839年,法國畫家「路易·達蓋爾」才發明第一台相機

當時也不稱為相機,算是一種先進的繪圖技術,稱為「日光刻蝕法」,用陽光來做畫的概念

 

IMG_0361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 瞧瞧以前的相機比人還大一台,當時的人們應該作夢也想不到

200年後的相機不過是口袋中的一片玻璃板,一秒就能拍下數十張照片

 

 

IMG_0408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1841年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製的相機,才大幅縮小相機的尺寸,便於攜帶

 

IMG_0382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技術慢慢進化,蛇腹型相機也發展出隨身版的喔!

 

IMG_0338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博物館內讓民眾把玩的設備只是複刻板,空殼模型而已

真正的老古董鎖在櫥窗內,看起來真是歲月滄桑

 

IMG_0339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 「雙反相機」時代才算是真的走入民眾生活,大大提高相機的實用性

一次能裝10張底片,拍完一張就要抽出來保存,讓下一張底片曝光

 

IMG_0380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多家廠商開始進入量產階段,這時代也發展出一些知名大廠

 

IMG_0342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在雙反相機之前,觀景窗內看到的影像是顛倒的

雙反相機就改善這個困擾,一個鏡頭給人看,另一個鏡頭給底片曝光

 

IMG_0346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機身內的機械構造

 

IMG_0347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其實從蛇腹相機時代,就有3D相機的概念,畢竟人有兩隻眼睛

不過以自己看3D電影的經驗,將影像立體化至今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

 

IMG_0362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3D 膠片,也是要戴上像VR眼鏡般的設備觀看

 

 

IMG_0351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慢慢就進化到現在大家熟悉的相機造型,體型更小,扁平狀更利於手掌操作

底片體積也縮小,採用膠捲式,能拍攝約30張照片,增加3倍容量

 

IMG_0354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相機是一部記錄光線的機器,沒有光線就是一塊廢鐵

後期像機開始創造光線,以應付低光源的環境

 

IMG_0353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 

鎂光燈內佈滿鎂金屬,電極瞬間燃燒產生光源

燃燒一次就要換一顆燈球,現在看來相當不環保

 

IMG_0387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接著開始發展動態影像,攝影機問世了

 

IMG_0398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 電力不普及的時代,攝影機是採用發條帶動膠捲,有點類似發條鐘,先上鍊後再慢慢釋放動力

百年前的攝影機至今都還能完整動作,當時解說員小心翼翼的怕我們發條上太緊,斷了就沒零件換了

 

IMG_0397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不過當時攝影機無法記錄聲音,戲院會有配音員現場配音,或演奏配樂

也因此發展出「默劇」這項藝術

 

IMG_0369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 

早期攝影是一項專門的技術,需要精準的掌握光線,才能拍出清晰的影像

隨著電子零件越來越發達,接著「傻瓜相機」問世了,不用太多設定,只要對準影像按下快門即可

攝影從專業慢慢走向平民,相機的樣式更多元,也更輕便,一把就能抓起十幾台像機,哈!

 

IMG_20170313_105155_HDR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 要說膠捲相機微型化的代表,就屬間諜用的像機了

 

IMG_0367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間諜相機也能加鎂光燈,超可愛的

 

IMG_0366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間諜相機用的底片,大概隱型眼鏡盒這麼大

 

IMG_0412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在底片機時代,拿著相機拍照只算完成一半

還要拿底片到暗房沖洗成照片,才能看到影像

還記得20年前沖洗照片大概要等1~2天的時間,這期間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

 

IMG_0413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這暗房只是給遊客體驗的場景,真正的暗房更暗,比月光還暗,僅一個小紅燈照明

早期暗房內是很傷眼的工作,而且藥水充滿刺鼻味,對皮膚也有傷害

 

IMG_0411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沒有PS的時代,修照片真的是靠人工慢慢修飾底片

 

IMG_0357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為了解決洗照片的困擾,後來出現了「拍立得」像機,直接將影像曝光在照片上

不過這照片超貴的,也不容易加洗,市場上的需求不高

 

IMG_0335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接著進入數位時代,才正式告別沖洗照片的不便

 

IMG_0372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CANON 第一台數位單眼像機,300萬畫素,型號定為 D30

下一代 600 萬畫素型號為 D60,後來可能怕型號編排不夠用,就把 Digital 放在後面

IMG_0384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話說自己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是 400D 呢!

照片中是 40D 脫光光所有零件列表,現在手機服役的相機是 60D → 開箱文

 

IMG_0375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Canon 與 Nikon 兩大日系相機大廠

單眼像機製訂型號都是數字越小,相機等級越高,1就代表機皇,千位數就是入門機

 

IMG_0394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數位相機的感光核心 CCD 或 CMOS,從此告別洗照片的困擾

所謂的全幅機,就是指感光原件與傳統 35mm 底片同大小

 

IMG_0385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維修相機的工作台

 

IMG_0393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跟我的木工具比起來,維修相機的工具看起來算是簡單多了

 

IMG_0390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不過維修相機要有好眼力才行,都是拿放大鏡進行

IMG_0427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除了相機外,也介紹許多知名的攝影作品,與該作品使用的相機

 

IMG_0429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當中最知名的照片「勝利之吻」,是二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在大街上擁吻的照片

40年代民風相當純樸,大街上擁吻讓東方國家見識到西方自由化的國度

IMG_0430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攝影師使用的相機拍賣金額高達11萬歐元,該攝影作品也拍賣出2.4萬歐元的高價

IMG_0436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走廊上還展示了不少攝影作品

即使數位化普及的時代,許多攝影師還是慣用黑白影像來留住動人的一刻

 

 

IMG_0334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博物館不大,走馬看花10分鐘就能看完

但是經過解說員詳細的介紹,我們在這研究了一個多小時還捨不得走

IMG_0371.JPG - 03.13-3.相機博物館

站在這喜慶的照片牆前觀看許久,心中感觸良多,因為我們的婚姻沒有留下婚照

50年前攝影是一項非常奢侈的消費,許多人終其一生可能只有婚宴前才有機會拍照

但是我們的時代不同,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記錄生活,反而不需要刻意安排婚照

婚宴當天新郎還身兼婚攝自己掌鏡呢! → 回顧婚宴

 

完整旅程介紹 ↓ 

【2017 南洋之旅】馬來西亞、汶萊、新加坡,15天行程全記錄

mr.coffee
mr.coffee
文章: 1317

8 則留言

  1. 相機的發展史介紹詳細,很厲害!

    想以前我也花了不少錢買膠捲拍照與洗相片,十幾萬跑不掉!

    電子相機的問世,讓喜歡拍照的我真的省了不少錢~!

  2. 相機的發展史介紹詳細,很厲害!

    想以前我也花了不少錢買膠捲拍照與洗相片,十幾萬跑不掉!

    電子相機的問世,讓喜歡拍照的我真的省了不少錢~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